3/12/2007

环境哲学

1环境危机的表现(略)

2环境危机是一个全球问题

全球问题是涉及全世界、全人类的问题,是造成不良后果的问题,是全球化带来的问题,是全人类共同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,是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。

3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指生态环境的污染,它还包括资源短缺、人口膨胀、贫困问题、军备竞赛问题等等。“环境”,传统的定义是相对于中心事物、主体而言的一个专门术语。它可以再细分为自然环境、社会环境和心理内环境三个部分。

环境哲学则 意味着传统哲学介入了环境问题。它和环境伦理学、生态学、自然哲学、人类学均有紧密的关联。它所研究的问题包罗广泛:动物权利与动物解放、人与自然的关 系、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、人与物的关系、伦理共同体的边界问题、自然实体的价值问题、绿色宗教、绿色政治、绿色生活方式、环境正义、科学技术的本质、消费 主义等等。当然,一些社会思潮如女权主义、后现代主义、反战运动、反种族歧视与环境问题也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深入的理论探讨,截至目前,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多种环境伦理学(环境哲学)学派,如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环境伦理学、大地伦理学、生物中心论环境伦理学、深层生态运动伦理学、宗教的环境伦理学、扩展共同体环境伦理学、价值论环境伦理学、政治生态伦理学、可持续发展伦理学、生物区域主义环境伦理学、生态女权主义伦理学、后现代主义环境伦理学等等。

但是,尽管环境哲学领域发展如此迅速,在其内部却有众多的分歧和争论,形成了多种流派和多种方法论,并且这些流派有许多尚未定型,时而创新变化,各流派之间也多有重叠和交叉。但其基本问题都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:(1)人对自然是否负有伦理责任?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?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是否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?(2)如果承认人对自然的行为适合道德约束和道德限制,那么这种道德限制是什么?它怎样与传统伦理学相区分?它的具体准则、规范、标准是什么?(3)对技术的社会功能和指涉作用应做如何评价?技术与价值的关系如何?

根据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,就可以对当前的各种环境哲学思潮各自的学术立场进行梳理。概括言之,有两大类:人本主义自然主义环境哲学。

人本主义环境哲学很明显地将道德价值的重心放在人类方面,从人类(当代人及后代子孙)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建构其哲学框架,认为人类的本质决定了正是人, 高 于、优于其它一切动植物,由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于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进步密切相关,因此也需要对自然事物加以道德约束。但是这种关注并不是对自然事 物本身的关注,而是仅仅认为自然是被动消极的道德受体,只具有维持性价值、局部价值、工具价值,只有人类才是道德主体,这样就将自然仅仅作为人际伦理的中 介和工具而纳入伦理思考的范围。实际上它是传统伦理学的一个方向性的、量上的简单扩展和应用而已,其形而上学基础是一种等级制的、以人类为中心的“同心 圆”,最终目标是社会公正、最大多数成员的最大功利和最大的善。在哲学上可以定位为实利主义和实证主义。对于科学和技术,他们相信科学和社会进步能无限地 继续下去,一切问题最终通过技术、体制重构都能获得解决,只要充分深入地认识自然规律,更加明智、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,人类的不断进步终能实现。可持续发 展观其理论依据正是这样一种人本主义环境哲学。

自然主义环境哲学,它有可能将道德价值的重心放在非人类,如动物、生物上,这就是动物权利论(animal rights theory)和生物中心论(biocentrism),也有可能将道德价值的重心放在人与自然系统方面,这就是生态中心论(ecocentrism)。特别是生态中心论,是自然主义环境哲学中的一个代表性流派。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体,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目的性的,自然没有等级差别,人类只是大自然“联邦”(commonwealth) 中的普通一员,突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分、整体部分二分的认识论模式,对于诸如世界的结构、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真理性等问题也有与传统截然不同的看法,其形而 上学的基础是一种有机的整体主义范式,最终目标是一种统一、稳定、多样、和谐、平衡、民主的自维持系统。对于科学技术、理性权威有着与以前不同的思考。李 奥帕特的大地伦理学和阿恩·奈斯(Arne Naess)的深生态学(Deep Ecology)是其代表。

没有评论: